保存种质资源1192份
我省气候类型多样,是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拥有粮油、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丰富的种质资源。“十二五”期间,我省共调查收集了种质资源2000余份,入库(圃)保存了种质资源1192份,繁殖更新529份,鉴定评价和保护91份,建成了西湖莼菜、水生蔬菜和马铃薯等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圃。同时,利用地方优势种质资源材料育成“甬榨5号”、“台丝2号”、“台丝3号”、“甬甜8号”、“甬越1号”等多个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5.9万亩,助农增收1.53亿元;利用地方优势种质资源材料,开发了乌皮青仁大豆、处州白莲、龙游小辣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名优农产品,累计种植面积104.4万亩,助农增收14.3亿元,企业增收1.95亿元,出口创汇680多万美元。
建立制繁种基地19万亩
2015年全省种子企业共83家,其中农业农村部颁证的4家、省级颁证的13家、市级以下颁证的66家,资产总额30.8亿元。年种子销售额11.1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种业发展“两头在外”步伐加快。2015年全省种子企业在省内外建立水稻、玉米、大豆、大小麦、棉花、油菜、蔬菜、西甜瓜等作物制繁种基地约19万亩,比2010年增加5.7万亩。除本省外,制繁种基地遍布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21个省(区、市),年产种子约4000万公斤。种子销往国内主要省(区、市),部分蔬菜和西甜瓜种子出口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审定农作物品种325个
“十二五”期间,全省审定通过农作物品种325个。其中水稻91个、旱杂粮麦类53个、瓜菜114个、油料10个、棉花6个、桑茶果蚕22个、食用菌11个、中药材11个、花卉7个;特别是籼粳杂交稻品种选育水平领跑全国,晚粳稻品种“秀水134”省内累计推广面积达732.4万亩,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品种有2个,年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77个。
瓜菜桑茶果品种选育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全省审定通过瓜菜品种114个,其中叶菜类7个、水生蔬菜6个、茄果类25个、瓜类53个、豆类6个、根菜类2个、花菜12个、其他3个;全省审定通过桑茶果蚕品种共计22个,其中桑树1个、茶树3个、葡萄5个、桃树3个、蓝莓3个、梨树1个、蚕5个、猕猴桃1个。桑茶果蚕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全省还审定通过11个食用菌品种。
“十二五”主要农作物累计种植面积最大品种一览
单位:万亩
作物类型 常规早稻 常规晚稻 杂交晚稻 小麦 油菜 玉米 大豆 马铃薯 棉花品种 中早39 秀水134甬优9号 扬麦12浙油50济单7号 引豆9701 东农303湘杂棉3号累计面积 263.6 732.4 518.2 253.9 363.3 71.2 115.4 216.6 20.7
每年展示示范品种1200余个
种子供需预测预警体系是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我省在11个市设立21个种子市场观测点,常年编发春播、夏播和冬播种子供需快报,发布供求信息,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同时,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种子储备制度,加强监管,“十二五”期间,全省常年储备农作物种子1170万公斤,累计动用储备种子700万公斤,补播种面积110万亩,减少损失10亿元。
我省已建成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拥有国家和省级区试站15个,每年组织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40组约400个新品种,常年筛选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0余个;安排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点70个,展示品种1000余个、示范品种200余个,年现场参观考察达1万多人次。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已成为农民看种、选种的重要场所。
我省还在海南省陵水县建立了南繁基地面积2000多亩,常年约有20家科研育种单位的300余名科研人员在南繁基地从事水稻、棉花、大豆、玉米等作物种子的加代、鉴定和制繁种,每年测配杂交组合约20万份,通过南繁基地这个“天然温室”,显著加快了我省农作物品种选育进程。
种子抽检覆盖率超95%
我省健全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强化和履行种业监管职能,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抽检,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行为。目前,全省已建立浙江省种子质量检验站、金华市种子管理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余姚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3家种子检验机构,拥有种子检验员180余名。五年来,每年组织开展春夏秋冬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常年农作物种子抽检覆盖率达95%以上。2015年种子抽检合格率达到86.9%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