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告公示

省淡水所创建的三种澳洲小青龙养殖模式取得成功

日期: 2018- 11- 01 来源: 省农业农村厅 访问量:
字号:[ ]

10月28日,省淡水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近期试验的三种澳洲小青龙养殖模式进行了现场验收,重点市县渔业分管领导及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钱江晚报、农村信息报、湖州市电视台等媒体出席了现场观摩。通过现场打样,专家们一致认为,省淡水所独创的澳洲小青龙小棚标粗池塘养殖、繁养一体化养殖和稻虾综合种养三种模式取得成功,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澳洲小青龙,学名:红螯螯虾,又俗称澳洲淡水龙虾,食性杂、病害少、生长快、规格大、可食比例高,且可长途活体运输销售,符合当下国内网络销售及对高端虾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省淡水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该虾,成功突破了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并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进行了小规模推广养殖。但由于养殖模式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缺少针对该虾生态习性的养殖模式,导致养殖周期短,苗种成活率低,产量不够稳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虾的产业化发展。为此,省淡水所所长顾志敏研究员带领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克氏原螯虾养殖淡季环沟闲置及秋冬季市场空挡,研究提出了小棚标粗池塘养殖、繁养一体化养殖和稻虾综合种养三种澳洲小青龙养殖模式。经过实际测产,小棚标粗池塘养殖模式经过192天养殖,养成规格达72.81g/尾,平均养殖单产205kg/亩;繁养一体化养殖模式于5月26日投放抱卵虾,经过150天养殖,养殖规格达36.25g/尾,平均养殖单产105kg/亩;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则充分利用了小龙虾养殖淡季的闲置环沟,虽然放养时间已在7月底,但经100天养殖,养殖规格仍达到了25.93g/尾,养殖单产95kg/亩。下一步,省淡水所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澳洲小青龙规模化繁育及养殖关键技术,与各方合作,支撑推动该虾产业化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