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频道

衢江一农户“赶鸭子上架” 生态循环养鸭年产值2000多万元

日期: 2019- 01- 24 来源: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

为了保护环境,养鸭需要转型。在衢江,记者看到不一样的养鸭模式:与普通鸭不一样,它们被赶上架,从水鸭变成了旱鸭,有的一直生活在笼子里。

“这个模式叫水禽旱养新模式,不仅破解污染难题,还提高养殖效益。”1月15日,在衢州市山蛋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柳伟告诉记者,蛋鸭“水养”改“旱养”,鸭子上了架,一平方米可养27只鸭,而普通养殖只能养7只。场地节省了,用水少了,污染问题就解决了。2018年,他养殖蛋鸭9万多只,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转型“转出”一片新天地。

43岁的林柳伟是高家镇林家村人。1996年,林柳伟从衢江区职业技术学校畜牧专业毕业,养了1000只鸭、600只鸡。7个多月后,因遇上瘟病,鸡鸭全部死了,亏了4万元。但不服输的林柳伟第二年贷款养了3000只鸭,最后挣了6万元。

养鸭的同时,他还孵小鸭。以前,林柳伟小打小闹,将孵化出的小鸭拉到农户家门口叫卖。后来,随着孵化规模不断扩大,“林氏孵化场”名声在外。赚到钱,2006年林柳伟在高家集镇上购了4亩地,投入200万元建起一个占地2亩多的工厂化孵化场,有孵化机17台。同时,还在林家村建了个养鸭场。那时,他一年养麻鸭2万多羽,年产值七八百万元。

钱是赚到了,可是因养鸭子这事,高家镇林家村的百姓没少跟他闹,有些人碍于是同村人,抹不开面子,没有当面说,可背后怨声一片。为啥?几万只鸭子放养在塘里,粪污直排,难免有臭味。

前几年,衢州搞“五水共治”,鸭场关停。怎样去寻找一条新的养殖之路?2016年,林柳伟来到全旺镇贺辂亭村,找到一处低丘缓坡,决定建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牧场。

“原先这里是一片荒山,我承包后,光平整荒山就花了70多万元。”当年,他一边建牧场一边开始养殖,水养转为旱养,2016年下半年就养了3万只蛋鸭。

为了降低治污成本,林柳伟可谓挖空心思。记者看到,一个现代化的笼养场,1000平方米可养2.7万只鸭,喂料、捡蛋、清粪全部实现自动化,但建设成本可不低,单个投资近200万元。由于资金有限,林柳伟不敢多建,自个琢磨出了一套旱养模式:蛋鸭场一分为三,前头是产房;中间稍高是休闲区,由于铺的是镂空网格,可使鸭粪掉落,既免去了每日冲洗,还能确保清洁、减少病害;后头则是浅浅的“澡堂”,2000只鸭仅用8立方米水。

污水量确实大大减少,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林柳伟说,他的内部有个“小循环”:300多亩的基地,其中鸭场80亩,橘园160多亩,再加上水塘40亩,鸭子的冲栏水、洗澡水先贮于水塘,待沉淀和发酵后,用作橘园的液体肥。另外,鸭粪和砻糠的混合物也是绝佳有机肥。

笼养和旱养各有长处,前者土地高度集约化,后者成本更低。目前,林柳伟养了9万多只鸭,每年只需花费20多万元,便可解决污染问题,刚好抵去了橘园的用肥成本。

“为了消耗鸭粪、液体肥,我在160亩的橘园里种了红美人、葡萄柚、由良蜜橘等新品种七八个。”林柳伟介绍,目前搭建了6幢钢架大棚,这些柑橘大多是两三年的橘苗,现在长势良好,今年就可以挂果了。

推行蛋鸭水养改旱养和“麻鸭-沼液-柑橘”农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新法,他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双丰收。2017年,牧场被评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林柳伟说,目前存栏的蛋鸭有9万只,今年他还计划用笼养模式养殖5万只蛋鸭,建一个皮蛋加工厂,争取让公司的效益翻一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