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衢州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4月30日
衢州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体部署,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进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衢州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进年行动方案(2020年)>的通知》等精神,为全面完成今年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控,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底前,各县(市、区)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建立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分类清单,绘制分类图件,落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控措施。
二、工作原则
(一)目标统一原则。以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数据成果和《关于下一阶段农用地安全利用等有关目标任务的函》为依据,充分应用现有农产品质量协同监测数据,进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二)分工协作原则。市级牵头承担辖区内各县(市、区)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的统一初步划定,负责基础资料收集、签订保密协议、成果汇总与报送;县级按要求具体开展类别划分工作,进行边界核实与现场踏勘,制定落实耕地分类管控措施。
(三)动态调整原则。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完成后,后期应根据最新土地用途变更情况、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及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变化情况(如突发事件等导致的新增受污染耕地或已完成治理与修复的耕地等),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类别调整。
三、工作步骤和内容
类别划分工作按照“前期准备,类别划分,核实汇总,后续管理”等步骤进行。详见下图。
(一)做好基础准备。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应会同当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收集本行政区划(到行政村级别)、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工作底图为2015年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调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土种图1:5万或更大比例尺)、土壤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等基础图件资料;了解工业、农业等土壤污染源信息;收集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数据及本地区人口状况、工业布局、农田水利和农村能源结构等社会经济资料。同时对质量类别划分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分级培训,规范内外业操作。
(二)开展类别划分。
1.制定实施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明确质量类别划分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时间安排等,组织开展类别划分工作。
2.开展类别判定。本次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范围为所辖区域内全部耕地。详查单元内类别划分方法参照《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定(试行)》的5项综合(镉、汞、砷、铅、铬)评价相关规定,详查共享资料中形成的单因子评价单元评价结果可直接作为对应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初步判定的依据,5项因子叠合形成的最终评价单元对应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单因子最差类别确定。详查单元以外的耕地,原则上划为优先保护类耕地。开展农产品质量状况辅助判定的,其样点布设和质量控制应符合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3.边界核实踏勘。对初步划分结果图件中的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和高清遥感影像图,重点对行政边界、灌溉水系、土地利用变更等边界划分要素是否发生重大调整进行内业校核。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现场核查,根据实际情况与判定结果吻合度进行调整和确定边界,同时按要求完成种植利用现状调查。
(三)形成初步结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编制分类统计表,制作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图件,提交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应包括背景概述、组织管理、工作内容及方法、实施过程、主要成果、问题与建议等;技术报告应包括区域概况、编制依据、基础数据准备、划分过程、耕地分类信息汇总和附图附表等内容。
(四)审核报送结果。各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须经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专家会审通过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确认后的划定结果由县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正式行文联合报送市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汇总。
(五)强化后续管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后,各地要建立耕地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结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效果等,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及时进行更新,按程序动态调整“三类区”,及时报送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生态环境部门。
四、进度安排
(一)4月底前:开展质量类别划分技术培训,并根据土壤质量普查图件、类别划分相关基础数据等,查清各县(市、区)范围内耕地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的面积、分布及种植情况等,并提出分类管控技术具体措施。
(二)5月中旬之前:依托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发挥县、乡、村力量,完成野外边界核实和利用现状调查,并制成图表。
(三)6月之前:完成各县(市、区)土壤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形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四)7月:完成各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的验收、汇总。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进度,抓好工作落实。同时要加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协作,统筹协调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
(二)强化质量保障。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各地要充分发挥省内外科研院校技术优势,组织力量,加强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支撑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规范要求,确保高质量按期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同时要及时做好类别划分结果资料档案整理、归档工作,按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相关规定做好数据安全管理,未经允许,不得泄露。
(三)加强结果应用。各地要以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为依据,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总结推广近年来各地农业“两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经验和技术措施,梳理问题清单,精准施策,强化培训和技术指导,有效落实耕地分类管控措施,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附件: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编制大纲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样式)
3.行政区内不同类别耕地面积统计
4.现场踏勘核实记录表
5.现场踏勘调查记录表
附件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编制大纲
一、概述
(一)目的和意义
(二)区域概况
1.基本情况(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三次产业情况等)。
2.耕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情况。
3.污染源分布情况(重点行业企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理处置场所等;因尾矿库溃坝、洪水泛滥淹没等导致耕地污染的说明)。
二、编制依据
包括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等。
三、基础数据准备
(一)基础数据(包括耕地分布现状、河流水系、地形地貌、遥感影像等)。
(二)土壤点位及数据。
(三)农产品点位及数据(含补测,附农产品超标情况说明)。
四、划分流程
(一)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初步划分与辅助判定。
(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边界核实。
(三)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汇总。
五、耕地分类信息汇总
(一)划分所涉及的耕地类别信息汇总情况(样式见附表1)。
(二)行政区域内不同类别耕地面积统计(样式见附表2)。
六、总体结论与建议
(一)总体结论(简要总结各类别的面积、分布、土壤和农产品中主要污染物种类等)。
(二)动态调整及农用地分类管理措施建议。
附图:包括行政区划图、环境背景图(地形图、河流水系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耕地分布图、土壤环境评价点位图、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布图等。
附件2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
(样式)
序号 | 行政区 | 类别编码 | 地理位置 | 面积 (亩) | 常年主栽 农作物 | 土壤目标污染物 | 质量类别 | 现场为非农用 | |||
省 (区、市) | 市 (州、盟) | 县 (市、区) | 乡镇 (街道) | ||||||||
1 | XX区 | XX街道办事处 | 411702000001I | 经度(114.037419-114.083723), 纬度(32.965779-33.016366) | 3846 | B | 无 | I | |||
A | 镉 | Ⅱ | 是 | ||||||||
C | 汞 | Ⅲ |
注:1. 类别编码格式:(1)第一至第六位码(行政区划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15)和国家统计局于2017年3月发布的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至2016年7月31日)进行编码;(2)第七至第十二位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单元代码),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从北至南、从西至东编码,从“000001”开始编码;(3)第十三位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代码),优先保护类为Ⅰ,安全利用类为Ⅱ,严格管控类为Ⅲ。详查单元外的优先保护类耕地,按乡镇行政边际线确定其边界,参照上述要求进行编码。飞地按照地类图斑归属地属性进行统计。
2. 地理位置格式:用类别单元的外包矩形边界描述(即经纬度范围),填写格式如下:经度(xmin-xmax),纬度(ymin-ymax)。采用坐标系CGCS_2000,十进制经纬度,小数点保留6位数,默认为东经与北纬。
3. 面积:指该边界核实和优化调整后的类别划分单元耕地面积,结果需四舍五入后保留整数。
4. 常年主栽农作物:常年主栽的作物类别代码:水稻(A);小麦(B);其他(C)。
5. 土壤目标污染物:填写镉、汞、砷、铅和铬等5种重金属中超标程度最重的元素。
6. 质量类别:优先保护类为Ⅰ,安全利用类为Ⅱ,严格管控类为Ⅲ。
7. 现场为非农用:指边界核实后耕地是否发生土地变更转为非农用地,如果发生,填写“是”,如果未发生,无需填写。
附件3
行政区内不同类别耕地面积统计
类别 | 面积(亩) | 占行政区内全部耕地面积比例 |
优先保护类 | ||
安全利用类 | ||
严格管控类 | ||
合 计 |
附件4
现场踏勘核实记录表
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 地块 编码 | 单元 编码 | 质量 类别 | 县 | 镇 | 村 | 种植 类型 | 土地利用 现状 | 周边环境 情况 | 是/否调整 |
注:种植类型:粮食、蔬菜、林果;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花木),待开发地等;周边环境情况:指相关水、气、固废污染源。
是/否调整:是,土地用途变化为建设用地、待开发地等;否,林果地、草地(花木)、园地、鱼塘、农用荒地等。
调查人(签字): 记录人(签字):
附件5
现场踏勘调查记录表
日期: 年 月 日
耕地单元信息 | ||||||
单 元 编 码 | 质量类别 | □安全利用□严格管控 | ||||
地块所在地区 | 市县镇村 | |||||
耕地历史情况 | □有 有无 | 具体情况: | ||||
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变化 | □是 是否 | |||||
近3年是否开展监测工作 | □土壤监测 壤农产品监测 产无 | |||||
近3年是否发生耕地污染事件 | □是 是否 | |||||
灌溉水类型 | □地表水 表地下水 下其他 | |||||
主栽农作物 | □水稻 稻小麦 麦玉米 米蔬菜 菜其他 | |||||
作物减产情况 | □是 减否 减产量kg | |||||
当地种植制度 | □水旱□旱作□水耕 耕其他 | |||||
潜在污染源 | □重点行业企业 □农业污染源 □其他 | 类型:□大气降尘污染型□灌溉水污染型 □固废堆污染型□其他 | ||||
距离 | m | 方位 | ||||
单元边界 | □行政边界 政河流 流沟渠 渠道路 路堤坝 坝其他 | |||||
备 注 |
访谈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