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全省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在湖州举行。会上,衢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郑明福围绕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作题为《聚焦“一带五优先” 全力打造衢州特色的“富春山居图”》的典型发言。
衢州是浙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69.66%,出境水水质长年保持Ⅱ类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5.6%,生态底本优良。近年来,我们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聚焦共同富裕,在境内“一江两港三溪”谋划建设280公里、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串联6个县(市、区)47个乡镇377个行政村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市县一体着力打造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集成展示大平台、全域和美的未来乡村主场景,把诗画风光带打造成一条产业带、示范带、共富带、风光带,绘就具有衢州辨识度的“富春山居图”。
一、坚持特色产业优先,全力推动提档升级
打造“一县一品”,发展双柚、油茶、茶叶“3”大百亿产业和“X”个地方土味品种组成“3+X”土特产业集群,形成10条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链,其中双柚产值突破40亿元,拳头产品“双柚汁”成网红产品,带动企业销售额两年内由900余万元飙升至14亿元。聚能“一县一园”,先后打造11个综合性、规模化未来农业园区,创建全国首家香柚发展研究院、常山油茶产业发展中心等特色产业平台,建设国家级椪柑良种繁育创新中心、中国衢州航天育种中心等农业科创平台。
二、坚持人居环境优先,持续发力整治提升
牵住农房整治“牛鼻子”。统筹推进农房政策体系大重构、“一户多宅”整治大会战,累计整治非法“一户多宅”及农村各类建筑物34.3万宗、面积1706万平方米。制定出台全省首部农民建房地方性法规《衢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形成农房管控长效机制。擘画和美乡村“新蓝图”。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全覆盖,创成省级特色精品村166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17个,江山大陈等3个村还先后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三、坚持富民改革优先,着力激发强村活力
统筹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重点推进全省唯一农业“标准地”改革全市域试点,持续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截至目前,全市盘活利用闲置农房9514宗,梳理打造农业标准地29块,涉及面积3万亩。强村富民改革做法入选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十大创新案例。启动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机制探索试点。作为全省唯一全市域乡村运营试点单位,我们以诗画风光带为主轴,结合村庄基底和市场需求,强化运营前置理念,培育30个以上千万年产值的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一批未来乡村数智生活馆,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加快推进全国绿色低碳农业先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碳账户标准体系,5月25—26日,全国绿色低碳农业现场会在衢州召开。大力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全市域试点。加快推动柯城区数字农业科创园、常山县数字乡村产业园、开化县钱江源数字三农产业园等重大工程项目落地。
四、坚持党建引领优先,聚能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党建统领,制定党建联建和共富工坊“双十条”,打造共富综合体6个,建设共富工坊318家,推动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速连续6年在20%以上,2022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突破50%以上。强化“四治”融合。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为重点,创新“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围绕完善治理体系、扎紧制度笼子、筑牢反腐防线、推行“数智”运行、强化宣传教育等5个方面30项指标开展评价,形成村(社)治理集成评定机制。邻里通·农村版入选全省村社智治十大模式优秀数字化应用。
五、坚持“集聚共富”优先,全域推动大搬快聚
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为契机,有序引导整村搬迁。全域推进共富大搬迁,构建“721”导控体系,打通公寓安置、货币安置、迁建安置通道,配套土地流转、就学保障等政策,引导农民梯度转移。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自然村整村搬迁140个、完成搬迁1.4万人。加快推动土地流转。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农民入股、委托村集体代耕代种等方式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柯城区探索的“集体托管+五五分成”模式,带动2万余户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600多万元,入选全国农村改革精选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