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作为省级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瞄准各关键环节,形成秸秆离田、收储运、产业升级三大体系,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路径。2023 年,该区农作物秸秆产生量14.9 万吨,综合利用量达 14.3 万吨以上,综合利用率达96.23%。
一、构建“1+2+3”离田帮扶体系,疏通打通利用“堵点”
一是执行“1 套”秸秆收割离田标准。制定农作物秸秆收割留茬标准(不高于 15 厘米),引导农机手运用机械执行低留茬收割标准,并组织农机手 30 余人开展专项培训,指导农机手按照收割低留茬标准开展收割,保障工作效率。目前,已向农机手、种植户、农合联社等发放告知书 300 余份,督促收割时规范作业,提高收割质量。
二是实行“2 阶”秸秆离田资金补助。出台《衢江区农作物秸秆离田工作考核细则》,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分 2 阶原则,对乡镇(街道)发放离田工作经费 623 万元,用于秸秆离田、秸秆收集及运输、秸秆储存点运维和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大,秸秆离田工作量大,高空监测点位较多,按耕地面积 20 元/亩补助;山区、库区乡镇(街道)耕地面积少,群众山林防火意识较强,且高空监测点位较少,按耕地面积 15 元/亩补助。
三是购置“3 类”秸秆利用相关农机。对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涉及的 3 类农机(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青贮机)追加区级农机购置补贴,即农户在秸秆打捆机和秸秆粉碎还田机享有省市级农机购置补贴比例约 20%和秸秆青贮机暂无补助的基础上,叠加享受区级财政补贴,累计购机金额比例高达 50%。截至目前,全区已购置大型秸秆打捆机2 台、秸秆粉碎机 35 台、青贮机 1 台。
二、构建“1+7+N”收储运体系,健全建强利用“网点”
一是建设 1 家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在粮食作物种植重点乡镇——全旺镇,建设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配备相关农机 5 台,并装置北斗系统,实现数字化监测秸秆收储运输工作,辐射耕地面积超 2 万亩。目前,收储中心毗邻3500 亩绿色农田,收储面积达 1100 ㎡,5 公里内有秸秆基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等企业 4 家,年可消耗秸秆达 10000 吨。
二是建设 7 个区域性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在莲花、云溪、全旺、高家、廿里、后溪、杜泽等 7 个乡镇(街道)各建设 1 个区域性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各乡镇(街道)根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秸秆利用主体方位等具体情况,确定选址,并同步按省市要求做好农机配置、秸秆收储仓库建设、挂牌等各项工作。如,高家镇依托种植大户建设收储中心,发动大户带动散户开展秸秆收储;上方镇用好钙加工企业,收储后可集中焚烧。
三是建设 N 个村级秸秆收储网点。根据各村农作物秸秆产生实际情况,在 276 个重点村设置机动型收储网点,在无秸秆产生时节,可暂时撤销;在有秸秆产生时节,可结合村中种植实际情况灵活布点,从而达到减少运维成本、方便农户运送秸秆、方便村集体收集秸秆目的。目前,已完成对 276个重点村秸秆收储网点选址工作。
三、构建“1+10+5”产业化体系,引育培育利用“支点”
一是引育 1 家 1 万吨以上规模化秸秆利用龙头企业。以市场化运营撬动秸秆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招引总投资 1.08亿元的苏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项目建成后,可综合利用秸秆达 15 万吨,年产营养土 5 万吨,基质 8 万吨。目前。已完成建设用地批复、项目决策等工作,将在 1-2 年内在区域内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扩展秸秆综合利用主体 10 家。引导现有 10 家企业主体扩能增产,年可利用量达 4.3 万吨。其中,富余环保纤维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纸浆原料,秸秆年利用量从原来的 0.2万吨提升至 1.8 万吨;绿叶、一海、宁莲、三易易、荷鹭等5 家企业均为有机肥生产企业,秸秆年利用能力提升 15%,总计秸秆利用量达到 2 万吨;吉顺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生产颗粒燃料,探索将农作物秸秆加入颗粒燃料产品中,年利用量0.3 万吨;肉牛养殖企业在购置饲料时,将原本到外地收购的农作物秸秆改为在本地收购,年利用量 0.2 万吨。
三是构建秸秆“五化”利用产业格局。全面摸排区内企业,找寻孵化秸秆利用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五化”企业,力争涵盖粮食、畜牧、城建、餐饮等多个行业,探索形成多元利用的产业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如,鼓励一清等公司加入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用“大军”。截至目前,共摸排秸秆利用潜力企业 22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