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洒在柯城区七里乡的翠竹林间,大头村“我在七里有块地”共富工坊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在蔬菜大棚间穿梭,精心采摘羊肚菌,这些菌菇不仅丰富了市民餐桌,更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不远处的古法造纸体验馆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为这个宁静的乡村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七里乡位于柯城区西北部,距衢州城区22.5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增收渠道较为有限。近年来,七里乡在党建统领下,立足各村的禀赋资源,积极探索“工坊+”共富模式,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双增收”希望,而且在不断描绘乡域共富新画卷。
2022年4月,大头村迈出关键一步,从农户手中流转8亩土地,打造了“我在七里有块地”共富工坊。同年11月,村里搭建起15个大棚,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种植羊肚菌,5月至10月则轮作茄子、南瓜等高山蔬菜,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升亩均收益。在此基础上,大头村联合旅游公司,探索出一条具有村庄特色的文化研学之路。村集体因此年增收60多万元,同时带动民宿、农家乐增收40多万元。
去年11月,尝到甜头的大头村将两栋闲置农房收储改造成古法造纸体验馆,着手打造“七里研学共富工坊”。村里利用文化礼堂、广场等空间场所,开设了土法造纸、手工陶瓷、高山制茶等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这些课程吸引了全市各地的中小学生前来参与,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实现了村民们在家门口“有事做、有收入”的美好愿景。
在大头村的示范引领下,七里乡外片的2个村和里片的4个村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了探索“外三带里四”抱团发展模式的行列。上门村作为七里乡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深入挖掘畲族文化,开展“上门畲茶共富基地”建设。该村将60余亩竹林地、抛荒地进行改造提升,种上了“致富茶”,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治岭村则发展黄桃种植产业,24户农户共种植黄桃37亩,户均年增收1.2万多元。沙龙村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利用现有竹林资源养殖了1200余羽“竹林鸡”,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地处大山最深处的少岭坞村,将造纸作坊关停后遗留下来的16个腌料池,全部改造为生态养鱼池,年养殖“竹根鱼”2500多公斤,成功实现村集体增收8万多元。
“共富+”模式的推行,不仅为七里乡7个村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更为七里乡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七里乡党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乡里将进一步统筹各村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持续放大提升‘共富工坊’品牌效应,真正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村富民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