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桑树,除了结桑葚、养蚕,还能创造多少可能?在开化县池淮镇寺坞村,桑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方有根用十余年时间给出了答案——通过桑树全产业链多元化开发,他推出桑葚果醋、桑叶茶、桑叶粉等50余款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让抛荒桑田变身“绿色银行”。
近日,记者走进桑海家庭农场,看见展示货架上的桑产品琳琅满目:包装简约的桑叶茶、色泽饱满的桑葚干、便携装的桑黄保健饮品,其中迷彩包装的压缩饼干尤为醒目。“这是以桑叶为核心原料制成的功能性食品,通过订单供给阿联酋市场,月均出货量达60吨。”方有根拿起产品介绍着,言语间透着自信。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年销800万元的农场里不见大型加工器械。“配方、标准和核心技术都在我们手里,生产环节委托代加工,既降低成本又能快速响应市场。”方有根道出秘诀。正是这种“掌控核心、轻资产运营”的模式,让农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着主动。
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此前,方有根在义乌从事减肥茶运营十余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减肥茶的主要原料竟是桑叶。这让他立刻联想到老家寺坞村800多亩抛荒的桑田——那些曾滋养蚕桑业的老桑树,能否成为创业的起点?于是,方有根毅然回乡,流转300多亩抛荒桑田,对老桑树进行恢复与更新,正式开启“桑叶+”创业之路。
“健康养生是未来的消费主流,从这个角度做桑树综合开发,市场潜力肯定大。”方有根没有盲目开工,而是先梳理资源、调研市场。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他频繁参加农博会、对接农科院专家,精准捕捉到农副产品消费升级动向。
2013年起,桑叶茶、桑叶菜、桑葚干、桑叶粉丝等产品陆续问世。“先做样品试销拿订单,再按订单批量生产,没人要就淘汰,拿到订单后找代加工。”这套从义乌积累的市场经验,让方有根精准筛选出十几个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品种,并形成稳定的产品生产线。
在多元化开发中,桑黄是其中重磅级“黄金产品”。2013年,方有根在流转的桑园中发现野生桑黄——这种寄生于桑树的药用真菌,因似扁半球形或马蹄形,一面深咖啡色,一面浓黄色,被誉为“森林黄金”。
“开化桑黄种质资源好,易接种。”当年,来自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李有贵博士团队的专业评价,坚定了方有根深耕桑黄产业的决心。从野生驯化到仿野生栽培,他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2013年,8棵桑黄活体种卖出4万元;2015年至2017年,桑黄年收入攀升至30余万元,后来,每公斤2万元的桑黄仍供不应求。不止如此,方有根还针对现代消费习惯,将桑黄干熬制成便携袋装的保健饮品,通过医药代表、营养师渠道推广,既深度契合消费者需求,又让产品价值实现跃升。
随着“桑树经济”不断延伸,方有根的产品布局更加多样化:年养蚕120张,蚕茧一部分供应杭州的万事利集团,一部分与他人合作制成手工丝绸折扇套装(10个蚕茧可做一把);蚕茧缫丝加工成蚕丝被,大幅提升附加值;蚕沙被制成保健枕和药食同源的代餐产品……
作为浙江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教学点,桑海家庭农场每年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学习者,今年上半年还申报成为全市76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之一。“我们孵化人才,解决的不只是个人发展问题,更是一方产业的传承。”方有根坦言,传统产业面临招工难、后继乏人的困境,年轻人的加入既能传承桑蚕文化,又能成长为产业带头人。
目前,方有根已在常山县同弓乡和安徽省歙县分别孵化桑园基地100多亩和400多亩,学员还在安徽省歙县建成深渡丝绸文化园,让“开化经验”辐射更多地区。眼下,浙江海洋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大学生在农场实习,共同研发针对年轻群体的功能性营养餐配方。“年轻人带来的新想法,能让产品更贴合未来消费需求。”他期待着,在与新一代的碰撞中,让这棵寻常的桑树绽放出更多可能。
从抛荒桑田到“桑产矩阵”,从单打独斗到带动一方,方有根用10余年时间证明:小小桑树,藏着乡村振兴大文章。